话说最近旅游圈的热门话题,非河南洛阳重渡沟景区莫属。月薪3万招“当代潘安”,要求18-28岁阳光帅哥,还得是“社牛天花板”——这条件怎么说呢,简直是把“颜值即正义”写在脸上了。消息一出,网友瞬间分成两派:有人调侃“终于知道读书不如长得帅”,也有人吐槽“景区不好好搞服务,净整些花活儿”。
高薪NPC背后的流量密码
其实重渡沟这波操作并非首创。早在今年3月,欢乐谷就在天津、重庆、深圳等地招聘“门面担当”,标准如出一辙:颜值能打、镜头感足、擅长社交。效果嘛,你懂的——相关视频动不动就冲上热搜,景区门票销量跟着水涨船高。毕竟现在年轻人去景点,早就不满足于看山看水,和养眼的NPC(非玩家角色)合影互动,反而成了打卡刚需。
突然想起去年去重庆欢乐谷,门口站着几位古风打扮的NPC,举着油纸伞冲游客wink。当时排队合影的队伍拐了三个弯,旁边卖冰淇淋的大叔乐得合不拢嘴:“这些孩子可比导游招人喜欢!”如今看来,这种“真人版二次元”体验,或许正是Z世代旅游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之一。
争议点:娱乐化与公序良俗的边界
不过话说回来,颜值营销翻车的案例也不少。去年云台山冰雪节搞的“男女妲己”事件,就因互动动作过于亲密被骂上热搜。最后景区光速道歉,但口碑损伤已经难以挽回。可见“擦边”式营销就像走钢丝,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舆论反噬。
展开剩余73%重渡沟这次倒是学乖了,招聘通告特别强调“健康阳光的形象”。但从网友曝光的应聘者简历来看,浓妆艳抹的网红脸不在少数。怎么说呢...景区大概也纠结:既要话题度,又怕尺度失控——这平衡术可比找帅哥难多了。
行业困局:当风景输给脸
仔细想想挺唏嘘的。重渡沟本身是国家级4A景区,东汉光武帝二渡伊水的历史底蕴足够深厚。但现在游客记住的却是“三万块找帅哥”,这对文化IP算不算一种消解?
朋友老李在旅行社干了十几年,最近总抱怨:“现在景区卷颜值都魔怔了!去年带团去某古镇,姑娘们围着汉服NPC拍照,压根不听我讲建筑特色。”这话虽然偏激,但折射出一个现实:当景区把资源倾斜到表象营销,服务质量和文化深度的投入就可能被挤压。
对了,突然想起杭州宋城的《宋城千古情》演出。人家也用高颜值演员,但核心卖点始终是沉浸式文化体验。演员再美也只是加分项,而不是全部——这种主次关系,或许值得跟风招聘NPC的景区们琢磨琢磨。
更深层的焦虑:旅游业的“快消品化”
现在很多景区的心态很像网红奶茶店:怕被遗忘,所以必须持续制造爆点。从不倒翁小姐姐到飞天威亚,再到如今的男色经济,招数越来越猎奇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短期流量能转化成复购率吗?
去年打卡西安大唐不夜城时,有个细节印象深刻:尽管网红表演区人挤人,但周边文创店却门可罗雀。工作人员私下说:“大部分游客拍完视频就走,人均消费还不到50块。”你看,热闹是假的,变现难才是真的。
未来方向:颜值与内涵的共生
倒不是说颜值营销有原罪。日本浅草寺的和服体验、迪士尼的公主合影,都是成功案例。关键差异在于:别人把高颜值服务作为体验闭环的一环,而非全部卖点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苏州平江路的评弹茶馆。台上艺人颜值未必顶尖,但吴侬软语配上碧螺春,那种江南韵味自然让人愿意买单。反观某些景区,NPC站那儿除了傻笑就是比心,互动设计堪比快手土味视频——这钱花得未免太冤种。
普通游客的真实诉求
最后说句大实话:作为常年在路上的旅游博主,我太清楚游客要什么了。上周在洛阳老君山遇到一对退休夫妻,他们的话很有代表性:“我们不在乎小伙子多帅,就想找个人少景美的地方遛弯。”你看,中老年群体根本不吃颜值这套。
而年轻游客虽然爱拍照,但也不是傻子。去年某网红景区靠NPC刷屏抖音,结果被扒出厕所脏乱差,差评直接爆表。这事说明:再帅的NPC也遮不住硬件短板,游客最终还是会用脚投票。
写到这里,突然觉得重渡沟这波招聘像面镜子——照出旅游业在流量时代的集体焦虑。怎么说呢...希望景区们在“卷颜值”之余,别忘了旅行最本真的意义:让人暂时抽离现实,遇见不一样的风景与自我。至于这份遇见是否需要三万月薪的帅哥来加持?答案或许就在每个游客的心里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炒股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